110新聞專題

探討零安樂死政策所造成的問題,像是收容所環境負載不足,導致流浪動物生活環境惡化,還有貓狗只進不出的問題,以至於流浪動物大幅增加集體感染疾病的風險,以及除了收容之外是否有其他解決流浪動物的方法,想藉此找出能讓流浪動物和社會相互平衡的方法。

歡迎收聽今天的新聞專題報導,我是黃詩婷。
流浪在吵鬧的大街小巷中,浪浪們也曾經想要有個家,但是從去到收容所的那刻起,只能擠在狹小的空間中,用微弱的力氣倒數生命中的最後十二個晚上,這些悲傷的故事在2017年實施零安樂死政策之後便不再上演。在台灣,這個政策普遍被認為是動物福利上的一大進步,但浪浪們的生活品質有被重視到嗎? 數量日益攀升的流浪動物又該何去何從呢 ?

在零安樂死政策實施之前,流浪動物受動物保護法規定,在公立收容所公告後超過十二天沒有人認養就會面臨安樂死,很多生命還沒來得及探索世界,一進到收容所就注定再也看不到天空。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的秘書長何宗勳提到當時收容所環境惡劣,流浪動物也因為很快就要面對安樂死,所以通常遭受到非人道的對待,造成問題不斷惡性循環。

何宗勳:
當時在1998年動保法實施之後,就是說流浪狗到收容所沒有人認領養就安樂死麻,那只要不斷地抓,不斷的殺,流浪動物幾年之後就會沒有了嘛,可是從1998年開始,到了我2012年接動保團體,十多年當中流浪狗沒有減少,因為抓了就殺,那抓了就殺,這個環境有需要更好嗎,那狗狗一開始抓進來,一開始是五天就安樂死,那你五天之後就要死了,何必給她吃東西,直接讓他餓死啊,那受傷進來,何必治療,反正五天之後就要死了啊,就讓它病死啊,甚至環境惡劣,下雨、淹水那剛剛好淹死,當時是那麼慘的,所以大家發覺到收容所是地獄啊,而且蓋在哪裡,垃圾掩埋場旁邊,順便當垃圾丟掉。


這些令人心痛的故事在2013年時被拍成了紀錄片《十二夜》,片名十二夜意味著流浪狗進到收容所後剩下的生命,惡劣的環境和動物的無助都被真實記錄在鏡頭下,讓大眾意識到每天都有許多無辜的生命,因為人類沒有良好的管理措施被迫結束生命。在人民和動保團體的努力推動下,零安樂死政策在2015年通過,並且在2017年正式實施。

何宗勳:
政府發現到你不能安樂死,你必須要改變環境,所以政府開始跟動保團體合作,開始不是對立了,所以就這樣改變所以它就是一個政策的改變,我們從2013開始呼籲,2014年我們開始去檢查,我們透過農委會的數據,去分析哪一個縣市收容所的變化,我們是有做成那個分析表,你沒有改善我們就會監督、會攻擊,所以才會在2015年的時候縣市率先喊出零撲殺,台南市跟新北,台北也是,結果2015年法令通過。


零樂死政策讓流浪動物有了活著的權力,但流浪動物數量上升,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收容所超收、人力資金不足等等,流浪動物的生活品質成為一大挑戰。
四季動物醫院的黃玠晟獸醫提到,在沒有定期施打疫苗的情況下,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台灣較常見的疾病來說,有犬瘟熱、狂犬病、小病毒腸炎等等,其中狂犬病是會人畜共通的。

黃玠晟獸醫:
如果說是預防針可以預防的種類來講的話,那像犬瘟熱、狂犬病、小病毒腸炎,這三個來講都是屬於病毒性的傳染病,那犬瘟熱的話,基本上他是可以經由空氣傳染的,那症狀上的話一開始可能有點類似感冒症狀,可能會有流鼻水、流鼻涕、咳嗽這些症狀,那後續當然就有可能出現一些比較嚴重的,像神經症狀。小病毒腸炎他一樣是病毒性的傳染病,那他主要的傳播方式是接觸傳染,接觸可能就是一些口鼻分泌物、甚至糞便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然後狂犬病,狂犬病大家應該就比較了解啦!那因為狂犬病他在狗來講,他不是一個很正式的宿主,他在感染之後在短時間內還是幾乎有百分之百的死亡率。


狗是群居動物,沒有在收容所裡的流浪狗通常會成群行動,讓疾病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有的疾病甚至會傳染給人類,所幸目前台灣並沒有嚴重的感染問題。
像現在肺炎的問題,大概會發現都是所謂都市化程度比較高的地方比較嚴重,主要就是群聚,在流浪動物也一樣,就是像群聚的動物尤其密度越高的地方如果真的有發生傳染病的話,他傳播的機率越高,像犬瘟熱,犬瘟熱其實就有點類似人的麻疹,其實他主要是會空氣傳染的,就是飛沫傳染。
基本上在台灣,目前應該是沒有看到說有所謂的群聚這方面的感染,在狂犬病來講,在台灣來講最常見的一定是小病毒腸炎跟犬瘟熱這兩個一定是最常見,狂犬病、鉤端螺旋體還有萊姆病,這三個是人畜共通的。


除了疾病之外,還有很多流浪動物遇到車禍或是被山林裡的山豬吊及捕獸夾夾傷,讓他們的生命遭受威脅,act動物救援協會的創辦人Judy提到,在動物被通報救援之後,需要馬上送醫急救,接著帶回協會進行後續的照顧和處理送養等問題,但是要幫傷殘的動物找到願意照顧他們的飼主才是最困難的,更因此產生了收容空間不足的狀況。

Judy :
空間其實一直都是很緊繃的狀態,因為我們發現救援很容易但是送養很難,尤其是我們救援的幾乎都是一些傷殘的動物,三隻腳的甚至兩隻腳的有健康問題的,所以送養就比較困難,但是我們最近特別雇用了一個專門做送養的同事,所以希望可以藉由他每天花八小時努力的送養,能夠至少把空間再移出來一些。


在有限的空間下,流浪動物的數量增加,不只是收容的壓力相對增加,每隻動物可以生存的空間也越來越小,因此原地野放的方式會成為從根本解決收容空間不足的方法之一,但這其中也有許多風險的存在。

Judy :
如果那隻狗是踩到捕獸夾或山豬吊,已經因為這樣被截肢了,失去一隻腿,那我們就不會考慮原放,因為我們知道原放他一定還會踩到那個東西,因為那裡就是獵人出沒的地方,那狗狗其實不會因為牠踩到一次了就不再去那裡,他失去一隻腿已經滿可憐了對不對,但勉強還可以走路,但如果他失去兩隻腿,牠可能一生就毀了,所以我們會看狀況,如果是因為這樣受傷的我們就不會原放,但如果他是因為一些特殊意外,他原本住的地方滿安全的,他可能還有自己固定的一些狗朋友或是愛媽在那邊餵食,我們會考慮原放。


捕獸夾被稱為台灣動物的頭號殺手,捕獸夾的設計是當動物踩到陷阱的時候,用鋸齒利刃夾住動物的腳,這種捕獵方式讓他們飽受苦痛,可能引發感染或併發症,最後還需要截肢,讓流浪動物的後半輩子只有三隻腳,甚至沒辦法獨自生活。流浪動物其實沒有那麼機敏,他們不會因為踩過捕獸夾受傷就不再去那個地方,所以能不能將狗狗貓貓原放到他們原本生活的地方,需要考慮到他們的生活能力和環境的安全性。

Judy :
我們會很希望大家真的能夠很積極地如果看到路邊需要救援的動物,比如牠看起來病懨懨的,你的一通電話就會改變這隻動物的命運,搞不好她就是在等你打這通電話給某個人來救援牠,就是請大家能夠熱心一點。

收容所最初的定位其實是動物的中繼站,並非是終養之家,讓動物進來休養、照顧之後,協助他再去找到下一個家庭,才是收容所應該要有的功能,
除了原地野放之外,多元領養也是解決收容空間不足的方法之一。

何宗勳:
多元領養的方式就是說,我們把毛小孩從收容所裡面帶出來,比如說她可以透過寵物商店、寵物旅館,或著說跟寵物用品相關的店,能夠成為一個中繼站來認領養毛小孩,也可以讓動保團體利用六日的時候,比如說我們台北建國花市六日的時候就會有動保團體在那邊擺攤,把毛小孩從收容所送出來,讓社區也可以成為一個認養小站,或著說可以有校犬,有工作犬,可以幫助一些偏遠有工廠、農地的,那變成說要解決收容所裡毛小孩壅擠的情況,多元領養的配套就要做得非常好


TNR是英文Trap(捕捉)、Neuter(結紮)、Return(回放)的縮寫,而TNR是以人道的方式管理及減少流浪動物數量的方法,藉由幫流浪動物做絕育手術,再將它們放回原先生長的地方,從而控制流浪動物族群的增長速度,如果能在一定期限內做到大規模結紮,TNR確實能達到族群控制的目的。

黃玠晟獸醫:
你固定有在照顧的動物然後都有結紮,其實你基本上不用擔心說無限制的流浪動物一直增加,像我們自己有在照顧的動物,這十幾年的時間從可能十幾隻,到現在可能剩下一隻、兩隻,我認為有結紮,有做這個所謂TNR這個動作的話其實是可以控制流浪動物數量。


零安樂死政策上路後,收容所環境供不應求,許多生病或年長的流浪動物在收容所內的比例也日益升高,籠舍過度擁擠容易造成流浪動物心理壓力倍增,除了打架互咬外,還可能導致他們的免疫力下降而生病甚至死亡。在台灣,零安樂死政策還不夠成熟,零安樂死要搭配的是很多後續的政策及配套措施,想要落實這個政策,應該要從動物保護開始做起。

何宗勳:
在學校裡面最好的生命體驗就是推動校犬,不然如果你沒有校犬,也可以透過課程融入,那小孩子的部分就是有機會解決,但是最根本的是什麼,你還是要回到社區,所以我們動督盟推的一個就是,我們社區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那我們在社區什麼事情都會找誰,找村里長,所以我們社區的動物議題呢,村里長就要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所以我們動督盟就是在呼籲更多的里長可以把社區愛護動物的人組織起來,解決社區的動物問題。


從學校教育到社會教育,慢慢改變人們的錯誤觀念,讓人們學著從生命的角度看待動物,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可以被犧牲的物品,了解到動物和人類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最基本的動物保護做起,不隨意棄養動物、不放捕獸夾等危險獵捕器具以及看到需要救援的動物可以迅速通報救援單位,唯有從觀念上的改變,到配套措施的落實才能真正解決流浪動物問題,讓人類和動物之間能夠和平共存。
以上新聞專題,由 梁珮瑜、黃詩婷 編輯播報,歡迎您繼續收聽,這裡是淡江之聲FM88.7。